【藝術治療】為遭欺凌性侵者化解負能量治療心靈愴痛 治療師用藝術表達打開病人心扉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3/03/16 13:21

最後更新: 2023/10/25 18:02

分享:

分享:

表達藝術治療師張文茵(Fiona)就嘗試透過不同的藝術媒介,讓病人將情緒釋放。

我們對藝術治療有多少了解?只是畫下畫而已?肥妹在打罵譏笑下成長,那憤怒之火燃起殺人的念頭,最後以敲打膠鼓發洩將念頭打消。年青人不幸患上癌症,透過在收據紙上畫自己人生重要片段而慢慢得到釋放。70歲的長者因憎恨家人沒有好好保護自己而被哥哥性侵,以水在「佛板」上畫了父親的樣子,嘗試讓自己放下自在。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經歷不少創傷,資深表達藝術治療師張文茵(Fiona)就嘗試透過不同的藝術媒介,讓病人將情緒釋放。昔日要成為一位國際認可的表達藝術治療師,起碼要有3,000小時的輔導經驗(因為Fiona發起全球的簽名運動而減至1,000小時),因此她遇過不同的個案。

個案1.丈夫/父親的離世:丈夫患有罕見病,而女兒只有8歲,當他臨終時,Fiona在醫院嘗試讓她們與病人告別。「我叫小朋友用紙印爸爸的手的外形,到大了也會記得爸爸的手是這樣大。她怕畫得不漂亮,問可否畫3幅?到畫第二幅的時候還叫媽媽也一切畫。這時候,太太才發現丈夫的手原來咁大咁多毛,結婚那麼久也沒留意。當中的過程好感動,爸爸又提議影相留念,而過了一、兩天,爸爸就去世了。」

表達藝術治療師張文茵表示,會教接受治療者在有嬲怒時握緊拳頭然後放手,做時也要學習將嬲怒呼出來。(攝影:湯致遠)

後來女孩又畫過兩隻手,一隻手畫與爸爸坐過山車的獨有記憶,因為媽媽不敢玩;一隻手畫一家人去食壽司,還畫爸爸拿著彩虹,似乎明白爸爸已離開了。「後來她在學校參加活動發脾氣,媽媽擔心又叫我見下她。她將十字架放得老遠,因為不明白天主為何不讓爸爸與她一起。又有玩具馬騮看住自己,那是代表她爸爸,因為他屬猴。後來她將枱上的東西全部掃落地,問她有沒有發脾氣,她說無。」

她不認發脾氣,Fiona沒有強迫,下次再見女孩讓她自由創作。她畫的苦口苦臉用顏色蓋過,證明有負面情緒,而有很多紅色,代表嬲怒及不快。「原來她擔心及緊張母親,我希望她做返小朋友,如果媽媽傷心,她會學習自己處理,不用做爸爸的角色去安慰媽媽,只要拍下她膊頭便成,不用自己做不到就憤怒。」Fiona還教她有嬲怒時握緊拳頭然後放手,做時也要學習將嬲怒呼出來。「她後來畫棉花在口中呼出來,很驚訝原來她真的有練習。」

這兩張由母女繪畫的畫作,經過Fiona年多的輔導,左邊母親開始畫二人行而不是三人行。右邊女兒的畫作中間部分,由於父親患病時,買了很多Lego回來砌,因此需要清理掉一些,但在小女孩心目中,Lego也可以砌出Dream。(攝影:湯致遠)

個案2.打罵欺凌中長大:有個個案自小在打罵中長大,因為肥胖又被人笑,覺得自己無用。「那嬲怒嚴重到想殺死家人,但她知道要坐監,而這意慾實在太強,所以來找我。我問她平時憤怒會如何表達?她通常都是咕一聲吞咗佢,因為怕出聲被人打、被人罵。我讓她在這裏選擇一樣物件,可以幫她發洩,將憤怒流露出來,結果她揀了鼓。她打到好大聲,我好驚她弄斷了鼓棍,我提醒她要愛錫自己,不要傷害自己。」Fiona說每件樂器都盛載了個案的經歷及情緒,讓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抒發出來,好過她去殺人或傷害自己。最後她打到鼓板也凹了,並且之後買了一個鼓在家中,覺得很幫到自己。

個案3.性侵憎恨一生:一位70歲的婆婆,在「佛板」上畫了父親的樣子。「哥哥性侵,她好仇恨爸爸沒有保護她,而用另一些方法如給她零用錢、帶她吃她喜歡的食物作補償,因為爸爸不想頭家散;而媽媽就否定性侵,包庇哥哥。但婆婆現在都70歲,因為憎恨太耐也很辛苦,覺得要原諒爸爸。縱使他無保護自己,但可能已做了可以做的事。」Fiona讓婆婆敲打旁邊的頌缽,作為與爸爸圖像說再見的支持。

個案4.與前妻說再見:這位男士太太已死了20年,但他仍然很掛念對方,從來無處理過自己的傷痛,因此他所畫的畫,是有一條彩虹和前妻在上面,而下面則是現在的太太及女兒。「他其實是人在地面,心在上面。我就問他有沒有真正和前妻說再見?他說不捨得,但會找時間拜她和她說再見,因為已有自己的家庭了。」Fiona說他的女兒當時也在場,拍一拍父親肩膊以示鼓勵。

個案5.年輕不甘心患癌:只有18歲,但患了卵巢癌,父母又未能給與足夠的愛,所以她的畫有很多淚水。「畫完後,她見到自己有咁多的淚水,就會明白、理解、關懷自己多一點,對自己好一點。」Fiona又會讓她在收據紙上,畫上由出生到現在的重要片段,期間播放音樂,病人自己也揀些音樂,可以推動到投入其中。

18歲就患卵巢癌,難免有很多眼淚(圖中下半部分)。而圖右讓病人用收據紙寫出人生每個重要片段,也是一種情緒的抒發。(攝影:湯致遠)

有時Fiona會給病人一個口罩盒。「口罩盒變成一個container,盛載自己的情緒、經歷,而外面的設計,則是別人怎樣看她。」Fiona指這些工具其實是一個載體,病人放進去後人會感覺輕鬆了,因為終於有人明白自己的感覺,而且也看到自己是這樣。

因此,表達藝術治療是適合有創傷、親人離世、年長獨居抑鬱、長期病患者等等,嘗試透過藝術治療,從而得到釋放。「通常我們會約見個案6-8次,但視乎情況,像上述的男士再婚只見了3小時就可以,母女就見了一年多。」

表達藝術治療不限於表達

對於1994年已在公立醫院開展創意藝術治療服務的Fiona,明白到表達藝術治療並不是一個好好介紹這個治療方法的名字。

「這個方法是70年代初由一班前輩創立,但只是使用單一藝術媒體是不足夠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畫畫,是需要綜合不同的媒體,讓他們有得選擇,而且不限於表達,因為這些媒體可以用來玩、溝通、覺察、釋放情緒,因此Expressive Arts Therapy應該稱作Integrated Arts Therapy,不過由於不想影響當時提議港大開設的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所以便沿用這名字。」

本身在香港大學讀社工的Fiona,一直很喜歡唱歌、跳舞、畫畫,在醫院做輔導時,發現病人許多時候不願意說話,因此透過畫畫讓病人打開心扉。「那時候在香港還沒有藝術治療課程,去外國讀又很昂貴,因此我不斷慫恿在大學的朋友,讓我邀請不同的專家來港舉辦工作坊,而自己也可以乘機偷師。」

這個忘憂鼓是屬於D minor,音色有穩定情緒的作用。(攝影:湯致遠)

2006年藝術在醫院舉行創意藝術治療大會,其中一位學者原來是跟創立人本表達藝術的Natalie Rogers學習(她是著名人本主義始創人Carl Rogers的女兒),Fiona本想穿針引線邀請Natalie來港授課,誰知她以無本土經驗為由拒絕,反而邀請Fiona到美國跟她學習。

當時已婚兼有兩名分別是8歲及10歲女兒的Fiona,掙扎於可否放下家庭而每年赴美國三、四次,每次兩星期學習。「大女問我:你是否很想讀?老師好唔好?細女又說:香港你是否第一個讀?我都說是,她們便讓我去,還在老公面前說:『俾你老婆去讀書啦!』」結果這樣做「太空人」讀書,花了4年時間,成為香港首名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及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創會主席。

「許多人覺得藝術治療是中產有錢人的玩意,我本身也出身基層,兩年前和醫生及朋友成立Artzwell中心,就是希望服務有需要的人。因為我還有教書、訓練、督導的收入,所以我會將診療費捐返給中心,希望讓那些無錢的人也可以約見我們。」

點擊圖片放大
+5
+4

醫人也要懂得自醫

經常接觸許多負能量的個案,Fiona如何排解呢?「我自小不開心就靠畫畫,現在有時候會撕雜誌,也有釋放的作用。撕完的字及圖,也可以在治療時給病人用來創作。」

她家中也有一個頌缽,有時會敲響它,令自己心情平伏。另外,她也很喜歡接近大自然,最近收集到楓葉,便令自己不亦樂乎。「將它們清洗曬乾,就可以讓病人創作。」

記者:何小雲